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日,日本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中方就此事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南京随后也做出暂停与名古屋市交往的决定,且外交部对于南京市的决定表示理解和支持,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严蓬的《孤身穿过拯救的窄门——“南京!南京!”中的高圆圆》博客,让我也不由翻出三年前旧文一览。真实体验未立足于现实的期盼所带来的嘲弄。原文略有改动。

 


      近日媒体对陆川导演的影片《南京!南京!》宣传很是火热,更听说此片首周票房便轻松突破6500万,过亿在望。我也本着对那段黑色往事和30万同胞的悼念之情走进电影院,一睹《南京!南京!》带给我们的震撼。

    但待影片结束,灯光亮后,我心中却泛起一丝不安。

    如果按照陆川导演对此片的定位:“这部电影完全突破了以往种种关于南京惨案的历史著作和文艺作品中的那种对中国人存在的刻意抹杀,对‘无能的中国人’的错误描述;为世界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也是在南京灾难中,中国人的民族形象的全新书写。在新的高度上为中国历史上这一段惨痛的往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思考。”的话,我很难认可这部倍受期待的电影。甚至发出了《南京!南京!》是否有美化日本侵略者的问句。

    首先,电影在宣传上说,《南京!南京!》主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对中国人形象做了全新书写、南京是个英雄城市等等,但我只是从影片中看到了大群国民党士兵夺路溃逃的惨景,虽然有几个勇敢的国民党士兵进行了很有限的一点点城市巷战,但从全片情节上来看微不足道,想从中看出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实在有些牵强。真实的1937年,南京城也的确没有规模性抵抗,但这不应受到谴责,更不应受到批判。南京守不住,无谓的抵抗不如选择保存实力的撤离,这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共识。敦克尔克的大撤退最终使法国沦陷,但历史却总把它当成了一个成功的战例来讲评,何况整个二战期间中国从未被全面占领过。英雄可以演绎,但不能制造,我们无须讳言南京无抵抗。

    其次,电影里对日军屠杀和蹂躏妇女的暴行总是在情节和逻辑上给与了充足且明确的理由。屠杀是因为南京还有中国的溃军在反击并且造成了日军伤亡,日军去拉贝设立的国际安全区杀人、聚众强奸直至抓妇女,是因为安全区里还有中国伤兵,这种情节的设立和逻辑推断都好似在为日军的兽性做着各种绞尽脑汁的辩解。并且影片里还着重描写了日本士兵角川和一个日本慰安妇百合子间的悲惨情感故事。导演是想借此来表明战争是残酷?还是想说明日军并不是只蹂躏中国妇女,连本国妇女也不放过?我不得而知。但无可否认的是导演是想借此说明角川和百合子或是说日本人也是那场战争的牺牲品的事实。对此,我也认可某些日本人是“牺牲品”一说,但对他们的定义首先应该是双手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罪人,其次才是战争牺牲品,这是尤其重要的!《南京!南京!》作为一部对那段不堪回首往事再记录的电影,作为一部对死难30万同胞悼念的作品,放弃了对人物第一性的描写而着重表现其次,舍本逐末,这样的人物定位、情节设置、感情叙述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最后,影片的结局,角川在说出了那貌似有哲理的话“有时活着比死去更难”后竟然放走的两名被俘的中国人,最终举枪自杀。看到这一幕我想起了小说《悲惨世界》的结局,警察沙威放走了冉阿让后跳河自尽。不知陆川导演是不是在刻意模仿雨果这备受争议的结局。如果说《悲惨世界》的结局是在未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的期盼希望,怀有理想,令人遗憾的话,那《南京!南京!》中对侵略者不切实际的描写就显得更加令人难以接受了,这时再听“有时活着比死去更难”的台词,更像是侵略者自己对屠杀的辩解。

    《南京!南京!》不是小说,而是一部以史实为题材的纪实性作品,一切情节当有确凿的来源,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陆川导演没经历过那一段历史,至今也无人知晓1937年的南京是不是真的会发生那一幕,这一结局的设置显然是陆川导演为了“反思”而“反思”,为了“全新的历史思考”而“思考”后,所杜撰的情节。更何况这一情节的设置有着强烈的美化侵略者的嫌疑。就算退一步来讲,如果当年的南京真的发生了这一幕,但在日本全面侵华、豪无人性、大肆屠杀大背景下;在两名日军士兵南京砍杀比赛的照片堂而皇之的登上《朝日新闻》头版上时。这一幕的发生又能说明什么呢?难道这就算是对战争的反思?和全新的历史思考吗?与其这样的反思与思考,我们还不如去悼念死难同胞。

    有评论说陆川导演确实是人性化了日军,但决然没有美化!我只想说,面对30万死难同胞何来“人性”?

话题:



0

推荐

路炳阳

路炳阳

5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5篇